概要: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自发性,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5%。三、加快劳务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
某县农村劳务开发的调查与思考,标签:调查报告作文,大学生兼职调查报告,http://www.67jx.com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自发性,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5%。
三、加快劳务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二是要有总体规划,全县22个乡镇,都铺摊子发展小城镇,既不经济,也难有所作为,应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是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身社区服务业,从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提高中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为单位或以产品为纽带,在自主、自愿原则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生猪、奶牛、烤烟、杭梅、反季节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庄园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果-沼-牧”、“果-沼-鱼”等形式的生态庄园经济,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四是继续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使乡镇企业调优、调强、调大、调活,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要整合资源、多方协作。建立“农、科、教”统筹机制,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要培训就业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同时,要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保证受训学员输得出、输得快、输得好、输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