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范文网总结计划发展规划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法制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正文

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法制是社会进步的保障

[10-10 22:25:53]   来源:http://www.67jx.com  发展规划   阅读:8552

概要:第二、大力发展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极大的丰富是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基本条件。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两个条件那就是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物质的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财富极大的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一句空话。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从对我国过去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只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能保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二、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我党的奋斗目标。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一贯强调,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必须始终反映和代表工人阶级和生产的代

物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法制是社会进步的保障,标签: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http://www.67jx.com
  
  第二、大力发展生产,物质资料生产极大的丰富是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基本条件。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必须两个条件那就是物质条件和人的条件,物质的条件主要是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财富极大的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的实现将是一句空话。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从对我国过去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生产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只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才能保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永葆青春和活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我党的奋斗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一贯强调,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必须始终反映和代表工人阶级和生产的代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其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度充裕的共产主义目标。
  
  其次、从历史角度来看,只有提高生产力水平,物质财富丰富才能最终推动人类的进步。
  
  1840年的鸦片战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缺乏经验和没有抓主要矛盾的人民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而失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生活极大贫困。农民一年辛辛苦苦耕种所得,除了交纳地主的地租外,所剩无几,只能勉强度日;遇上天灾人祸,连间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物质财富极度的贫困,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物质财富极度的贫苦,这就造成了群众的不满,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也就成了必然。
  
  历史给了我们经验,只有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推进社会进步,同样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坚苦卓绝的英勇奋斗,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获得了政治上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在实行新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开始了构建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从1950年到1952年,用了3年的时间,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以后,并把80%的农民解放出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的。这为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生活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建国以后社会经济关系方面的民主改革,革除了封建生产关系对农村生产力的束博。扫清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对城市工业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壮大确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些,从根本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对物质资料的生产的提高,提供了客观基础。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的主要产品产量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1952年与1949年相比,资本主义工业的总产值大约增长了54%,私营商业的零售额大约增长了20%;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工业增产值增长145%,农业总长值增长48.5%,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952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达1580万人,比1949年增长97.5%。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了70%左右,农民收入一般增长了30%以上。
  
  我国从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逐步建立了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并借鉴苏联的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体制中,国家通过具有法律效用的指令性计划通观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属于社会全民公有的生产资料由国家代表全体社会成员来占有和支配;劳动者的报酬有国家统一工资标准规定。这种生产要素由国家统管统分,产品由国家统购报销,这样建国初期对这样最大限制度地集中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国家的重点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短短几年,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成就。这些,当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弊端也就日益暴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总结计划 -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