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可持续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的浪潮中,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国家和各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进行了较多的努力,但是,结果并不令人如意,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就业安置没有作到可持续化。 一、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结症:就业安置不可持续性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4000万人,有大约2000万处于无地、无业状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耕地数量在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约为500万亩,如按当时人均2亩左右,失地农民是一个很大的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就业安置不到位或是就业安置不能可持续,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
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必须坚持可持续战略,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可持续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的浪潮中,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说是农民,他们已经没有土地;说不是农民,他们却在城市的边缘徘徊;刚刚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的他们,希望能和城市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但却屡屡失望;他们处于弱势的生存、面对未来的无助,令我们忧虑,更激起我们的深思。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国家和各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也进行了较多的努力,但是,结果并不令人如意,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就业安置没有作到可持续化。
一、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结症:就业安置不可持续性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4000万人,有大约2000万处于无地、无业状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耕地数量在1000万亩以上,人为征占约为500万亩,如按当时人均2亩左右,失地农民是一个很大的数。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就业安置不到位或是就业安置不能可持续,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分"的"三无"游民。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今后的保障,他们不得不频频上访,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人和不稳定因素。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征地补偿费用低,失地农民可持续就业缺乏经济基础。 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只能用政府的征地补偿费重建家园和创立自己的非农事业,成为城市的一员。但是,现在政府的征地补偿费用普遍较低,失地农民很难用它作为自己的创业资金,失地农民想创业却缺乏资源。例如,20**年,浙江省金华市新狮乡道院塘村仅有的500亩土地,因为城北工业园区被全部征用。上级确定的土地补偿款是每亩2.6万元。经过村集体留存后,农户最后拿到的土地补偿款是每亩1.5万元左右。但是,由于农民失去土地后,建房子的费用高,就业安置连房子都建不起来,要他们去创业,那里还有资金呢?农民失地之后,不仅今后的生活保障无着落,而且马上面临居无定所的处境。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来源,长期以来,农民祖祖辈辈靠土地生活着。一旦土地被征用,地补偿费便成为失地农民维持生活的保命钱。对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因为他们除了农业生产外,很少再能经营其他产业,基本上依赖农业的收入维持家庭日常生活。如胶州市南关办事处一农户,投资近2万元建了三个占地1.2亩的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芹菜等蔬菜,年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一家三口,孩子上学,虽说不上富足,生活却比较宽余。如今,新城区建设土地被征用,蔬菜大棚不能搞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靠2万余元的土地补偿费,仅能维持较短时间,原来宽余的日子变的紧张起来。征地补偿费用低,使农民无法很好就业安置,即使暂时就业了,被安置下来,今后的发展也因资金而成为问题。
2、社会保障缺位,失地农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依靠。土地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如果政府没有将失地农民纳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范围。由于有些失地农民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考虑的是今天能分到多少钱,很少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因此也没有一个村将土地征用款用于解决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土地被征用后,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除原来少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收入变化不明显外,其他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因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家庭产业转移没有得到尽快解决,收入明显下降。而生活消费支出却有所增长。原因是失地后农民消费中商品性消费比重增大,意味着相同消费量要多支出。有的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缺乏长远打算,表现出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和只能听天由命等低落情绪,有限的补偿费,"坐吃山空",甚至参与赌博,个别家庭落到了生活无着落的困境。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未建立,失地农民大都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旦补偿金用完了,基本生活费就没有了来源。目前,农村正向老年社会进入,养老保障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失地农民,今后该怎样寻求生活的出路,不少人显得焦急和无奈,特别是中老年人、病残人等弱势群体,失去土地之后,便依赖集体和政府来解决生活问题,但集体和政府又能解决多少呢?多少人在等待、在期盼!这是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坚强依靠,但是,他们却遥远的很。
3、就业培训跟不上,失地农民无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优势。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因征地从农业转产后,主要从事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体力劳动。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素质低的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部分农民还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一些农民分到土地征用款后,很快就花光,他们中一部分人将成为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没有生活保障的"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