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同寨村劳务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贾河乡同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79户857人,耕地面积2247亩,人均耕地2.62亩,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和油料作物,支柱产业主要是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全村劳动力430多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30多人,近两年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在100人左右。笔者在下村开展工作之余,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和入户座谈等办法对同寨村的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劳务在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率越来越大。随着劳务市场劳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出外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同寨村出外务工农民的劳务收入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年,同寨村劳务收入331300元,占劳务输出家庭全部收入的49.4%,因劳务输出使全村人均收入净增387元。劳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搞副业”,而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当前,全村共有固定电话22部,其中有劳务输出的家庭18部,占固定电话总数的82%;全村共有手机14部,其中有劳务输出的家庭12部,占手机总数的86%;全村有彩电153台,其中
同寨村劳务调查报告,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同寨村劳务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
贾河乡同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179户857人,耕地面积2247亩,人均耕地2.62亩,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和油料作物,支柱产业主要是药材种植和劳务输出。全村劳动力430多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30多人,近两年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在100人左右。笔者在下村开展工作之余,通过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和入户座谈等办法对同寨村的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如下结论:
1、劳务在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率越来越大。随着劳务市场劳力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出外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加,同寨村出外务工农民的劳务收入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年,同寨村劳务收入 331300元,占劳务输出家庭全部收入的49.4%,因劳务输出使全村人均收入净增387元。劳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搞副业”,而成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当前,全村共有固定电话22部,其中有劳务输出的家庭18部,占固定电话总数的82%;全村共有手机14部,其中有劳务输出的家庭12部,占手机总数的86%;全村有彩电153台,其中有劳务输出的家庭113台,占彩电总数的78%。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使农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摈弃了陋习,为全村两个文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劳务信息建设滞后,务工者每年出门打工仍然处于盲目外出状态。村上没有劳务经纪人,务工信息几乎没有。劳务输出的主要信息传递和组织方式是通过农民交往圈中的人际口传来进行的,出外务工还处于先走出去再找工作,流动无序、盲目性大的状态 ,导致务工成本高,在就业选择时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就业稳定性差。
3、劳动力综合素质比较低,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据对出外打工的近百户家庭调查,总体感觉是,劳动力文化素质、择业观念、技能素质诸多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用工企业的需求。据统计,全村出外务工者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文盲高达60%,劳动技能较差、没有掌握适用技术的无技能劳动力占务工人员总数的99%。而没有技术,劳动力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二、三产业就业,这就加剧了低层次产业领域就业的过度竞争,导致工资待遇比较低。统计显示,拾棉花的平均收入3573元,修路的平均收入2842元,种地的平均收入2613元。据调查,村上有一部分劳动力曾经参加过县上的劳务培训,但均由于本人对学技术重视不够和培训时间太短等原因而最终没有掌握技术。对于掌握适用技术,群众还是存在着目光短视的问题。在调查过的人群当中,没有一个人打算自己交学费学技术――尽管都认识到了掌握一门适用技术就意味着能挣到更多的钱。
4、务工类型单一,就业门路窄。村上外出务工人员务工地点多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在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的一个都没有。务工类型单一,基本上都是苦力型。在近百个出外务工人员中,拾棉花的占62.5%,修路的占12.5%,干农活种地的占17%,其它占8%。由劳务工务工地点、信息传递方式和务工类型的单一程度等方面来看,同寨村的劳务经济是典型的受信息渠道和劳动力综合素质尤其是技能素质双重制约的低层次劳务经济。
由以上几方面可看出,劳务输出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置疑的推动作用,它已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劳务工的工资是务工人员通过艰苦而繁重的体力劳动换来的,劳务经济还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阶段。劳务工信息闭塞和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依然是制约同寨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瓶颈。 www.67jx.com
几点思考:尽管这仅仅是一个村的劳务状况,但根据笔者所掌握的其他乡及贾河乡其他村的情况来看,觉得同寨村在劳务上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政府在发展劳务经济上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劳务工培训上,政府近几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还未找到完全适合于宕昌实际情况,尤其是宕昌农村和农民实际情况的培训的方式方法,存在“油费了但灯不亮”的问题;在劳务信息服务上,政府缺乏可靠而准确的信息源,没有建立先进快捷通畅的信息传递渠道,在信息上还处于“外情内不详,下情上不知”的状态,即外面的用工信息和本县的劳务工信息县上劳务部门都掌握不够、不准。同时,县上掌握的信息又不能及时、准确的传递到村上;在发展劳务经济方面,乡(镇)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目前,乡(镇)政府的作用仅仅体现在按照县上下达的培训指标为县上劳务培训机构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这一低层次领域。在发展劳务上,乡镇是被动的,是“跑腿”的角色,而没有发挥“主体”作用,等等。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县的劳务经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