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凯恩斯理论的范式可以概括为3点。 1.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 2.工资刚性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 3.市场无法自动出清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市场。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价格的迅速变化总是能使供需自动达到均衡,因此反对国家干预市场。 由于大萧条的出现,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再有效,而凯恩斯的范式有效地解释了大萧条。从而新的范式取代了旧的范式。凯恩斯的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称为宏观经济学。他的追随者在他建立的范式上发展完善了宏观经济学,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四、新古典综合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凯恩斯理论的范式可以概括为3点。
1.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
2.工资刚性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工资和价格的变动都是迅速及时的。
3.市场无法自动出清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工资刚性,市场就无法自动达到供需平衡,即无法自动出清,所以会出现大萧条。因此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市场。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价格的迅速变化总是能使供需自动达到均衡,因此反对国家干预市场。
由于大萧条的出现,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再有效,而凯恩斯的范式有效地解释了大萧条。从而新的范式取代了旧的范式。凯恩斯的理论是从总量上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称为宏观经济学。他的追随者在他建立的范式上发展完善了宏观经济学,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成为经济学的主流。
四、新古典综合派——新旧范式的结合
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指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两种不同范式的结合。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1937年,希克斯(j. r.hicks)画出了最早的is-lm曲线,其中运用了凯恩斯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新古典综合的开端。(注:参见赵汉平主编:《西方经济思想库》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1948年,萨缪尔森(p.a.samuelson)的《经济学》出版, 标志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1961年,《经济学》第三版中,萨缪尔森正式提出了“新古典综合”。他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而如果充分就业(均衡)实现了,那就恰恰满足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范式)。因此他将凯恩斯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称为微观经济学, 放在同一本教科书中。 他本人也成为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 school)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综合的实质是为了更有效地解释经济现象,而将经济学的新旧两种范式结合在一起,但是它并没能取消两者的矛盾,只是掩盖了矛盾。
五、一场更大规模的革命——第二次革命
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现象。凯恩斯理论的范式遭到了巨大的挫折。人们开始厌恶国家干预,重新向往自由市场。在这种背景上,一场新的、更大规模的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展开了。以弗里德曼(m.friedman)为首的货币主义者首先对新古典综合派发起攻击。他们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藉以批评凯恩斯主义者的国家干预政策, 提倡经济自由。 理性预期学派(school ofrational expectations)的卢卡斯(r.lucas)走得更远。他借助于理性预期的假设,并通过运用现代数学,推翻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范式——有效需求不足、工资刚性以及市场的无法自动出清,从而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市场自动实现均衡。卢卡斯的结论是稳定的政策都能被预期到,而能被预期到的政策是无效的。之所以会出现种种市场失灵现象实际上是变化不定的政策造成的。这是一场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全面反动,被称为理性预期革命。在更广的范围内,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得以恢复和发展。西奥多·舒尔茨(t.schultz )和加里·贝克尔(g.becker)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布坎南(j.buchanan)在公共选择理论方面,都运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并且将研究对象从经济领域扩大到了非经济领域,包括政治、婚姻、家庭、犯罪等各种不同领域。在新古典经济学复兴的过程中,对范式的革新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不能解释企业的出现,也不能解释制度的变迁。于是他们引入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并重新解释了产权。新的范式是将人们的交换行为设想为一系列谈判过程,而谈判是需要谈判者付出代价(即交易费用)的。因此理性的人就需要在交换(收益)和交易费用(成本)之间进行选择。产权实际上是交换的前提,而制度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手段。在这个范式上,科斯(r.coase)和诺斯(d.north)等经济学家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和制度变迁理论,(注: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理论真正起源于1937年科斯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但其获得实质性发展是在80年代以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则主要是在60年代以后起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