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5 缺乏“竞争农业”新理念。一是视野不开阔,没有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审视彝良的资源优势何在,进而制定全县农业产品发展对策,适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全市、全省、全国的产业结构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导致“多的不好,好的不多”[6];二是市场定位模糊,推行“什么赚钱种什么”等生产经-2-营套路,没有根据消费水平、健康需求、消费习惯等的多样性定向地选择一些消费群体,没有运用“三维”(市场、资源、时空)[7]思维,进行结构调整。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积极性。4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根据目前消费水平、健康需求、消费习惯、消费趋向,结合彝良资源优势[8],按结构调整应遵循的“三维”(资源、市场,时空)思维进行综合考虑。今后5年,要重点抓好有市场、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群体,强化和提升以马铃薯、柑桔、仔猪、土鸡、黄牛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巩固和提升以烤烟、竹子、天麻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以蚕桑、苦丁茶、魔芋、芸豆、油葵、青刺果、露水草、蔬菜、黑山羊为代表的新兴产业。4.1传统产业。一是发展加工型马铃薯。加快加工
彝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析,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3.5 缺乏“竞争农业”新理念。
一是视野不开阔,没有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审视彝良的资源优势何在,进而制定全县农业产品发展对策,适时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全市、全省、全国的产业结构中寻求最低成本,
最大效益,导致“多的不好,好的不多”[6];二是市场定位模糊,推行“什么赚钱种什么”等生产经-2-
营套路,没有根据消费水平、健康需求、消费习惯等的多样性定向地选择一些消费群体,没有运用“三维”(市场、资源、时空)[7]思维,进行结构调整。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4 立足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根据目前消费水平、健康需求、消费习惯、消费趋向,结合彝良资源优势[8],按结构调整应遵循的“三维”(资源、市场,时空)思维进行综合考虑。今后5年,要重点抓好有市场、有特色、效益好的产业群体,强化和提升以马铃薯、柑桔、仔猪、土鸡、黄牛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巩固和提升以烤烟、竹子、天麻为代表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以蚕桑、苦丁茶、魔芋、芸豆、油葵、青刺果、露水草、蔬菜、黑山羊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4.1传统产业。
一是发展加工型马铃薯。加快加工型马铃薯的育繁和推广步伐,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建设优质、高效马铃薯生产基地10万亩。二是发展柑桔生产。巩固牛街、柳溪、洛旺柑桔产业,建成适销对路的优质柑桔生产基地1万亩。三是发展仔猪生产。着力抓好已建的畜牧扶贫项目的巩固和发展,完善、提高全县各乡(镇)猪人工授精站建设,实现生猪存栏25万头,出栏20.5万头。四是发展土鸡生产。选育土鸡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建立100万只土鸡养殖基地。五是发展黄牛生产。结合当前退耕还草的设施,积极发展种草养畜,巩固和发展黄牛冻精改良点,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建立10万头黄牛养殖基地。
4.2 支柱产业。
一是发展烤烟产业。要按照科技兴烟的路子、择优布局,以质取胜,加强和巩固提升烤烟支柱产业,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种烟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兼顾好烟农、政府、企业利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结机制,使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5—6万亩,产量10至12万担,年产值5000至6000万元。二是发展竹产业。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竹林面积30万亩,优质基地5万亩,实现年产鲜笋6万吨,竹材3.75万吨,产值8325万元。三是发展天麻产业。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小草坝为中心,辐射龙安、两河、钟鸣等乡,建立2万亩天麻生产基地,实现产值4000万元。
4.3 特色产业。
一是建设优质蚕桑基地1万亩;二是建设优质苦丁茶基地0.5万亩;三是建设芸豆基地1万亩;四是建设优质油葵基地1万亩;五是建设优质魔芋基地1万亩;六是建设露水草生产基地0.5万亩;七是建设青刺果生产基地1万亩;八是建设反季优质蔬菜生产基地1万亩;九是建设优质樱桃、李
子生产基地1万亩;十是建设万只优质黑山羊基地。
5 措施办法
5.1激活农民这个主体。
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是主体,他们既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受益者,也是风险的直接承担者[9]。只有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决策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的基础上,把农民切身利益与结构调整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使干部群众努力实现由被动接受调整向主动调整转变,由满足生存需求向适应市场需求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千方百计激活农民这个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产业结构调整才能取得实效。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采取送科技下乡、开办农函校等方式,用“四个变化”来引导农民积极调整。即用单一生产粮食的效益与科学种田、多种经营生产的效益变化,引导农民算好经济帐;用市场条件下消费需求变化,引导农民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用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经营土地,组织生产;用把农产品当作商品来经营与粗放经营所带来的效益变化,引导农民树立商品生产的价值观念。二是走出去、引进来,引导农民自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在选择一部分产业协会、种养大户、民间经纪人代表,组织外出学习,在促进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在结构调整中少走弯路。三是用典型说话,靠典型引路。要建立各级产业样板,树立典型,提高科技水平,促进大面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