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0**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直接威胁水稻生产,事关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据预测,20**年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呈重发态势,其中: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褐飞虱在单季晚稻上大发生,连作晚稻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白背飞虱在浙中南部单季稻偏重,局部大发生;一代二化螟在浙中南部早稻上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其余各代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浙北纯单季稻区二化螟为中等偏轻发生;灰飞虱在常规晚粳稻穗部中等偏重发生;水稻纹枯病偏重流行;稻瘟病全省主要稻区轻发,但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局部感病品种上有局部流行可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稻曲病接近常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中北部常规粳稻种植区发病范围和面积将继续扩大,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范围将向宁波、绍兴扩展,发生程度与20**年相似。预计水稻病虫害发生1.3亿亩次,其中虫害1.1亿亩次,病害2000万亩次。为贯彻落实农业部、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增强水稻重大病虫防控能力,降低损失和防治成本,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特制定20**年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
2017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标签: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http://www.67jx.com20**年浙江省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
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直接威胁水稻生产,事关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据预测,20**年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为主的水稻重大病虫呈重发态势,其中:稻纵卷叶螟大发生;褐飞虱在单季晚稻上大发生,连作晚稻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白背飞虱在浙中南部单季稻偏重,局部大发生;一代二化螟在浙中南部早稻上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其余各代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浙北纯单季稻区二化螟为中等偏轻发生;灰飞虱在常规晚粳稻穗部中等偏重发生;水稻纹枯病偏重流行;稻瘟病全省主要稻区轻发,但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局部感病品种上有局部流行可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稻曲病接近常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浙中北部常规粳稻种植区发病范围和面积将继续扩大,黑条矮缩病的发生范围将向宁波、绍兴扩展,发生程度与20**年相似。预计水稻病虫害发生1.3亿亩次,其中虫害1.1亿亩次,病害2000万亩次。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增强水稻重大病虫防控能力,降低损失和防治成本,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特制定20**年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强化区域治理和分类指导,坚持长效治理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综合应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防控目标
通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将水稻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大发生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实施综合防治面积1300万亩,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200 个以上,示范面积100万亩以上;全省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65万亩。稻田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平均亩使用次数比上年减少1-2次,使用量下降 10%-15%;稻米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水平以内。
三、防治区域
根据不同稻区重大病虫发生预测,结合各地实际,突出重点病虫、重点区域、重点时期,推动水稻重大病虫防控全面开展。
褐飞虱:全省单季和连作晚稻种植区。
稻纵卷叶螟:早稻后期,以及单季晚稻,连作晚稻前中期。
二化螟:一代二化螟主要在浙南、浙中,以及其它早稻种植区(田);其它各代二化螟主要在单双季稻混栽区的单季晚稻,以及连作晚稻中后期。
白背飞虱:全省单季杂交籼稻种植区。
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生区单季稻生长前期,以及杭嘉湖宁绍常规粳稻穗期。
纹枯病:全省水稻种植区。
稻瘟病:山区、半山区感病品种种植区,以及当地已发生叶瘟或穗瘟的品种。条纹叶枯病与黑条矮缩病:
条纹叶枯病主要在嘉兴、湖州市的大部,以及杭州、绍兴、宁波和舟山的部分已发病的粳稻种植区。
黑条矮缩病主要在台州市大部,以及温州、金华、衢州、杭州、宁波和绍兴市已发病的杂交稻种植区。
其它病虫:常规粳稻和部分杂交稻穗期的稻曲病,及浙江中部和南部的细菌性病害的预防。
四、防控技术和工作措施
1.加强病虫监测和预警。用200w白炽灯系统开展水稻害虫灯诱监测,开灯时间浙中南部为3月15日,浙江北部为4月1日;切实加强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重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预警;在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发病地区,做好传毒灰飞虱种群消长和带毒率的监测。各地按照病虫测报规范要求,在认真做好病虫系统调查基础上,加大普查力度,及时准确掌握发生动态,科学指导防治决策,确保重大病虫长、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85%、90%和95%以上。并进一步完善病虫情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农技110”、“农民信箱”、电视、广播等载体,发布病虫预报信息。加快病虫预警可视化,提高防治效果。
2.讲究防治策略,抓好关键时期药剂防治。坚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视生长期”的总体化学防治策略。
种子处理:全面应用咪鲜胺和氯溴异氰脲酸浸种,及吡虫啉、氟虫腈和丁硫克百威拌(浸)种,控制种传病害和苗期害虫的发生。
稻飞虱:贯彻“治前控后”防治策略,即单季稻治3代,控4代、5代,连晚治4代,控5代。推行分蘖期1-2只/丛 (为治前控后的策略性指标) ,孕穗期平均5-6只/丛,齐穗灌浆期8-10只/丛,蜡熟期10-15只/丛的防治指标。推广褐飞虱低龄若虫期使用噻嗪酮、氟虫腈和吡蚜酮防治,白背飞虱使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防治,稻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期使用毒死蜱以增加速效性和防治效果。褐飞虱防治中继续停止使用吡虫啉,不推荐啶虫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