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辽宁省锦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 下载类型:高三语文试卷
- 授权方式:免费版
- 更新时间:10 22:52:48
- 下载要求:无需注册
- 下载次数:6406次
- 语言简体中文
- 大小:336 KB
- 推荐度:2 星级
《辽宁省锦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下载简介
标签:高三语文试卷分析,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尚滋味”、“好辛香”,这是东晋时蜀人常璩对巴蜀饮食文化的高度概括。长江上游云、贵、川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日照时间短,空气湿度大,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喜好辛香之物,即花椒、姜、薤之类带刺激性的调味品。胡椒、辣椒传入中国后,更受巴蜀人喜爱。今天四川人以喜吃辣椒闻名,多饮洒,食火锅,这些嗜好的形成与历史上巴蜀地区气候湿热有关。熊四智先生认为:“辣椒既合辛香的饮食传统,又有除湿的作用,于是辣椒在四川迅速普及,带来了川菜的巨变。” 长江上游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而蜀地作为长江上游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来是长江上游各民族人民理想的聚居之地。在广汉三星堆商代遗址出土的神人像、头像、人面像近100件,可以观察到:发式有西南盛行的辫、披发、椎结,又有东南流行的断发,中原常见的笄和冠,以及贯耳文身这一东南文化区的特征;面部特征既有长脸高鼻,也有扁脸阔鼻,反映出这一地区民族系属十分复杂。此后历代中,特别是在明、清,更有所谓“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四川的运动。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在巴蜀共同生活,既把他们的饮食习俗、烹饪技艺带到了巴蜀,也受到当地原有饮食传统的影响,其间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形成了四川地区特有的菜肴风味。清人李调元曾将其父李化楠悉心收集的名菜名点和烹制方法,整理成《醒园录》,这就是巴蜀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精华的证明。 川菜的形成与发展,还与巴蜀文化善于融合各地各民族文化有关。以汇纳百川的态度不断接受外地移民和外来文化,这是巴蜀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川籍学者袁庭栋指出:“高水平的川酒、川菜、川戏都是外地文化传入四川之后才形成的,而这一事实可能是绝大多数川酒、川菜、川戏爱好者未所料及的。”川菜也是在融合中国各地饮食风味中发展起来的,如川菜中的名菜狮子头源于扬州狮子头,八宝豆腐源于清宫御膳,蒜泥白肉源于满族白片肉,山城小汤圆源于杭州汤圆,烤米包子源于鄂西土家旗等等。 川菜在长..., 大小:336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