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3、创新机制,政策推动,是增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意识的动力。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依靠政策和机制落实,调动农民的退耕还林积极性。在营造林机制运用上,坚持不造无主林,不种无主草。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贯彻执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政策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户定地块、以亩定苗木、以活兑补助”的造林经营新机制,明确退耕农户责、权、利,确保了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做到面积够、栽活树、到了户、不反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七年来没有出现复耕现象,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4、种苗管理,强化支撑,是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的途径。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种苗是基础,科技是支撑。在种苗供应上,采取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建成了三级育苗体系,使全县每年生产优质苗木量达6000多万株,基本满足全县工程造林的需要。严格苗木供应“一签两证”制度,实行市场化供苗,杜绝 “人情苗”、“关系苗”,在提高种苗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在科技支撑上,针对坝上干旱严重,造林成活难的实际,严格遵循因地制宜、适地实树的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汇报,标签:农村小学工作总结,农村民政工作总结,http://www.67jx.com3、创新机制,政策推动,是增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意识的动力。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依靠政策和机制落实,调动农民的退耕还林积极性。在营造林机制运用上,坚持不造无主林,不种无主草。按照“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贯彻执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在政策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户定地块、以亩定苗木、以活兑补助”的造林经营新机制,明确退耕农户责、权、利,确保了全县防沙治沙工程做到面积够、栽活树、到了户、不反弹。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七年来没有出现复耕现象,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4、种苗管理,强化支撑,是提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的途径。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种苗是基础,科技是支撑。在种苗供应上,采取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建成了三级育苗体系,使全县每年生产优质苗木量达6000多万株,基本满足全县工程造林的需要。严格苗木供应“一签两证”制度,实行市场化供苗,杜绝 “人情苗”、“关系苗”,在提高种苗质量上实现了新突破。在科技支撑上,针对坝上干旱严重,造林成活难的实际,严格遵循因地制宜、适地实树的原则,采取乔草、灌草、乔灌相结合的退耕还林模式,加大科学营造力度,突出超前整地,增加蓄水保墒能力。同时,采取挖大坑、载壮苗、蘸泥浆,使用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剂、植苗锨等行之有效的抗旱造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5、政策扶持,加强管护,是巩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措施。三分造,七分管。在林木管护方面,我们吸取多年经验,坚持造管并重的方针,正确处理造林绿化和发展畜牧业的关系,实行封育禁牧,发展舍饲圈养,明确造林权属,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制。项目工程完工后,各行政村按工程选派专职护林员进行统一管护,制定护林公约,严防人畜危害。强化森林防火工作,工程区严格禁牧、禁挖、禁火,切实保护了工程区林草植被和森林资源安全。
四、今后的建设思路与目标
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万里长城建设”伟大事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研究制定“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的林业生态建设工作,继续以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治理、塞北林场等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中心,以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努力把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事业推向空前发展的新阶段,为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做出新贡献。我县“十二五”期间(20**——2015年)的奋斗目标是,计划安排工程造林面积4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0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到“十二五”末,全县新增有林地30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 200万亩,全县森林覆被率达到31%,林木总蓄积达到450万立方米,林果总产值达到47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