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范文网职能部门科教文体民主文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 正文

民主文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

[10-10 22:31:32]   来源:http://www.67jx.com  科教文体   阅读:8497

概要:[11]即由托克维尔、熊彼特到享廷顿、达尔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民主的定义,其焦点集中于从制度上定义民主。 [12]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亨廷顿阐释了这一点。他将这部书定位为“一部解释性的专著”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事实上,整个政治发展理论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几乎每一次关于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推测均落空,亨廷顿本人也陷于从权威的马基雅弗利到民主的马基雅弗利的双重角色替换。另参见,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1页。 [13]事实上,民主化的研究者并不满意这一定义,将其称为“底线定义”。拉里·戴尔蒙德在《第三波过去了吗?》一文中指出,“当代民主的底线定义,即我这里所称的选举民主,是与自由民主相对应的。”[美]拉里·戴尔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页。然而,将这两个概念进行这种牵强的比附并不能说明西方式的民主已经最终意义上

民主文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

[11]即由托克维尔、熊彼特到享廷顿、达尔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民主的定义,其焦点集中于从制度上定义民主。 

[12]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一书,亨廷顿阐释了这一点。他将这部书定位为“一部解释性的专著”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页。事实上,整个政治发展理论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几乎每一次关于第三世界政治发展的推测均落空,亨廷顿本人也陷于从权威的马基雅弗利到民主的马基雅弗利的双重角色替换。另参见,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1页。 

[13]事实上,民主化的研究者并不满意这一定义,将其称为“底线定义”。拉里·戴尔蒙德在《第三波过去了吗?》一文中指出,“当代民主的底线定义,即我这里所称的选举民主,是与自由民主相对应的。”[美]拉里·戴尔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2页。然而,将这两个概念进行这种牵强的比附并不能说明西方式的民主已经最终意义上取得胜利。 

[14] [美]拉里·戴尔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4页。 

[15]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页。 

[16]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2页。 

[17]马克·普拉特纳,《自由主义与民主:二者缺一不可》,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2页。 

[18]具体的数字图表参见[美]拉里·戴尔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2页。 

[19] [美]拉里·戴尔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民主与民主化》(刘军宁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08-409页。 

[20]参见丛日云:《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21] [英]罗宾·科恩 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文军等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年版,第49页。 

[22]在1956年《政治学杂志》上,阿尔蒙德发表了《比较政治体系》一文,首次使用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来界定某一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后,这一方法很快成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但对这一概念的应用始终没有超出民族或是国家的范围。国际范围内的政治文化及其研究并未引起注意。 

[23]就本人所查的资料来看,政治学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社会化并无任何中文资料可供利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对于此概念的科学定义更无从谈起。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刘中民博士以“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为题发表了一篇论文,但是文中“国际政治社会化”所指内容并非政治文化传播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社会化”,而是突出了国际政治“所呈现出的以一定的物质经济关系为枢纽,以共同的利益目标为导向的竞争共处、依存互动的新趋势。” 其重点落在社会化,并非本文提出的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在政治学领域里,政治社会化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主要指社会主体政治文化的获得过程。参见刘中民:《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第21页。 

[24]在这里,我们采取国际经济学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事实上,这种以自由市场和民主为主要核心理论新自由主义也有人称之为保守主义、自由保守主义或是保守自由主义。 

[25]作者在译文中多处用人民代替民族原文作peoples,有时的翻译似有牵强,请参照原文。 

[26] [美]约翰·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 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年版,第47页。 

[2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年版,第30页。 

[28]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当代的文明列举为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文明。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年版,第29-32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科教文体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职能部门 - 科教文体

更多《民主文化与国际政治社会化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