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方面,唐寅的矛盾思想是其诗词风格呈现出多样性的思想基础。在唐寅的思想深处,既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有个人被压抑的牢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追求,又有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与绝望。复杂的思想情感,就是其诗词深沉感伤,怆凉悲凄,飘逸豪放等不同风格的思想来源。以其劝世诗词为例,他的思想来源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1.愤世的思想。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现实的黑暗,诗人却无可奈何,愤世思想就转化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这主要还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人物悲剧。与其个人来说,这是在当时社会下的文人的无奈选择。2.佛学思想“(唐寅)晚年乃皈心佛乘,自号六如[28]”。佛教宣扬安贫乐道,超尘拔俗的处世哲学,唐寅晚年受其影响,想借此达到精神的解脱和自慰,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就表现出这种劝人顿悟之作。这可能是中国文人对佛学思想的普遍接受方式。也可能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结合在文人头脑中的体现。另一方面,唐寅诗词风格的多样性是其矛盾思想的深刻反映。唐寅诗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也反映出其思想活动中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越来越趋向复杂和矛盾,唐寅诗词题材多样
论唐寅诗词风格的多样性及其体现的矛盾思想,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
一方面,唐寅的矛盾思想是其诗词风格呈现出多样性的思想基础。在唐寅的思想深处,既有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也有个人被压抑的牢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与追求,又有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与绝望。复杂的思想情感,就是其诗词深沉感伤,怆凉悲凄,飘逸豪放等不同风格的思想来源。以其劝世诗词为例,他的思想来源应该有以下两个方面:
1.愤世的思想。人生的无常,生命的脆弱,现实的黑暗,诗人却无可奈何,愤世思想就转化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这主要还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人物悲剧。与其个人来说,这是在当时社会下的文人的无奈选择。
2.佛学思想“(唐寅)晚年乃皈心佛乘,自号六如[28]”。佛教宣扬安贫乐道,超尘拔俗的处世哲学,唐寅晚年受其影响,想借此达到精神的解脱和自慰,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就表现出这种劝人顿悟之作。这可能是中国文人对佛学思想的普遍接受方式。也可能是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的结合在文人头脑中的体现。
另一方面,唐寅诗词风格的多样性是其矛盾思想的深刻反映。唐寅诗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也反映出其思想活动中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越来越趋向复杂和矛盾,唐寅诗词题材多样,形式各异,但都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风格与思想的关系和风格与人格的关系,两者有相通之处,但还是存在区别的,一个作家的人格不一定在其作品的风格中表现出来,但他的思想必然在作品中表现。唐寅的人格魅力是毋庸置疑的,可复杂的思想也是客观存在,而且反映在诗词中就表现出多样的风格特征。
www.67jx.com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师傅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
须些做得功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此首《言怀》可谓唐寅对自己一生道路和品格的高度总结,在超然物外的气度中,间杂着虚度年华的悔恨和点点辛酸的泪水,仕进无门而又不甘寂寞,流连花酒而又不能忘情现实,这种复杂的思想反映在诗词风格上就有沉着中兼有一点豪放,飘逸中更带一些愁绪,多样性的风格是唐寅思想的深刻体现。
--------------------------------------------------------------------------------
[1]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2]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写给玛·符·基塞列娃》,《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3]参见《唐伯虎全集》,《尤侗明史拟稿》记载“(唐)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北京是中国书店,1985年版。
[4]《明史》二百八十六卷,《文艺志》二。
[5]《唐伯虎全集》,《唐伯虎轶事》卷一,《吴县志》,北京是中国书店,1985年版。
[6]同上。
[7]同上。
[8]祝允明《唐伯虎墓志铭》。
[9]按明科举制,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因此,在很多地方称唐伯虎为“唐解元”,如《苏州府志》“唐解元寅宅,在桃花坞”。
[10]《唐伯虎全集序》其二,北京是中国书店,1985年版。
[11]程敏政,字客勤,休宁人,明代大文人,官至太常卿兼仕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等职。程敏政科场舞弊案,历来存在争议,但大多数观点认为是由于官场利益相争而引发的诬陷案,唐寅蒙受其冤。本文也认可此观点,详见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参见宋戈《唐伯虎诗选》序言,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据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载:“伯虎举乡试第一,做事免家,以好酒益落,有妒扶斥去之。”又唐寅《与文征明书》有“夫妻反目”语皆指此事。
[13]唐寅《过闽宁信宿旅邸,馆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
[14]唐寅《题子胥庙》。
[15]《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106页。
[1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樊志厚《人间词》序。
[17]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毛诗序》。
[18]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6页,陆机《文赋》。
[19]《唐伯虎全集序》其二,北京是中国书店,1985年版。
[20]唐伯虎《感怀》。
[21]参见《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布封《谈风格》,《译文》1957年9月号。
[22]参见宋戈《唐伯虎诗选》序言,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曹元亮《唐伯虎全集》序。
[23]王世贞《艺苑卮言》。
[24]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5页。
[25]参见《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8页。
[26]转引自《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47页,扬雄《法言·神问》。
[27]同21。
[28]《唐伯虎全集》,《唐伯虎轶事》卷一,《苏州府志》,北京是中国书店,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