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孔子因材施教语文组 钟旅安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因材施教是贯彻他教育思想的具体方法。本文就要谈谈孔子这方面的实践。 孔子的思想起源于仁,他让学生爱人生,他自己也很会欣赏他的学生。孔子是一个重视个人气质的教育家。他品评学生的许多语录,都给人以诚挚、自心田自然溢出的感觉。虽然,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今天读起来,仍然可感受到那话语的温度,你能揣摩得出他说话时的神情语态。常能想起“燕居如也”,“默而识之”,“何不各言尔志”,“仁矣”,“雍也”,“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的话端。 一、欣赏为前提 “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评价学生由这四个方面入手,他塑造学生当然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注重人性内在的价值尊严。他常能发掘人的内在潜质,这是他教育的基础。克己复礼,道德自
语文 孔子因材施教,标签:四年级语文工作计划,五年级语文工作计划,http://www.67jx.com孔子因材施教 语文组 钟旅安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伟大贡献在于发现了人,因材施教是贯彻他教育思想的具体方法。本文就要谈谈孔子这方面的实践。 孔子的思想起源于仁,他让学生爱人生,他自己也很会欣赏他的学生。孔子是一个重视个人气质的教育家。他品评学生的许多语录,都给人以诚挚、自心田自然溢出的感觉。虽然,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今天读起来,仍然可感受到那话语的温度,你能揣摩得出他说话时的神情语态。常能想起“燕居如也”,“默而识之”,“何不各言尔志”,“仁矣”,“雍也”,“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的话端。 一、欣赏为前提 “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孔子评价学生由这四个方面入手,他塑造学生当然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孔子注重人性内在的价值尊严。他常能发掘人的内在潜质,这是他教育的基础。克己复礼,道德自律,理性自觉,是他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外宽内直”,乃为孔子对遽伯玉宽容美德的敬重;“践忠守信”,是孔子对老莱子器量的尊崇;《孔子家语》说:“不克不忌,不念旧怨,盖伯夷、叔齐之行。思天而敬人,服义而行 ,盖赵文子之行。事君不爱其死,谋身不遗其友,盖随武子之行。”宽、敬、笃、爱,是这段引文的中心。由此我们能看出孔子儒家的德尚;同时,也明白了孔子于其前人是有识人知性之才的。这是做一位优秀教师的秉赋,所谓因材施教也。因材施教的基础是欣赏人性之美。 孔子的德化。宽敬笃爱几近于仁矣。因而孔子申明要懂得感恩:以德报德;也要不弃怨者,以德报怨。这需要胸怀。这与基督教的宽恕并爱敌人颇为相似了。这是孔子的归属情怀,也是儒家道德的终极关爱。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称赞好学慧爱的颜渊,其原因就在这儿呢。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比孔子小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人人都克制自我。不让私欲膨胀,那么就做到自律而爱人了,仁的实现也就有了希望。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平时与先生相处,颜回能做到默而识之,如愚也。孔子评价颜回说:“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称赞颜回,说他已臻于“乐道忘忧”的境界。颜回贫寒,身居陋室,粗茶淡饭都不能妨碍他每天认真聆听先生的教诲。然后用老师的教诲去检省自己的行为。颜渊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孔子明确地表示:颜渊并不愚钝,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可以振奋自我,扬帆以乘风势。 颜回之“如愚”,倒与老子所说的大智若愚气韵契合。 孔子谙知颜渊,他是活在道德境界的真人。换一个角度,颜回眼中的孔子是“仰之弥高”“循循善诱”的圣贤;老师率领弟子在大道上“欲罢不能”了。夫子为人真诚率性,师生真是志同而道合,心灵犀通,已成和谐矣!这绝不是一般意义层面上的习染与交流,这是教育的化境!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使学生“热爱真理”。 《孔子家语》上说,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令人遗憾。但这也是合乎生死的规律。颜回追求的是道德境界,他活在意识精神里面而不能自拔。他不知道休息为何物,不顾保健和营养,不懂得娱乐休闲,不知道发泄和交流,汲汲道德,身心都处于疲惫的状态,发衰命亡是为情理之中耳。孔子只能悔叹:“天丧予!天丧予!” 孔子很是懂得听音乐以修养身心、调节节奏,讲究饮食,以补充能量,说俏皮话以娱乐神情。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曰:孔子哭之恸,曰:“自我有回,门人益亲。”注文说:“颜回为孔子胥附之友,能使门人日亲孔子。” 颜回识书明理,又很能善解人意。他看到孔子每天要教诲这么多学生,分手要做的事太多了,颜回就主动帮助老师辅导和管理同学。他是孔子可以托附的朋友。他的立事,自然就更多地影响了学生去亲近老师,孔子十分愉快。弟子晓喻人情,这正是儒家所要的“仁”的境界呀! 一次,鲁哀公问道:“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学者,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弟子们通常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孔子是了如指掌的。这样才能因材因时而教。孔子这样赞扬比他小十五岁的闵子蹇:“闵子蹇真孝顺啊!教人们在父母兄弟面前不能说离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