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初探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 德育 摘 要: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网络是一把双韧剑,只有引导小学生文明利用网络,积极规避网络对小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初探,标签:普通教育资料,http://www.67jx.com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工作初探
关键词:网络环境 小学 德育
摘 要:网络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网络是一把双韧剑,只有引导小学生文明利用网络,积极规避网络对小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它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中小学生,当他们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问题,引导小学生文明上网,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生活环境的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北京晨报》20**年10月16日报道:三个孩子五天没回家,三家的家长找遍了网吧也不见。当记者询问孩子为什么要离家出走时,三位家长异口同声地说:“网吧!”他们三家总共找了不下100家网吧,虽然没有发现孩子的踪迹,但是他们发现很多网吧里又供吃又供住,让许多孩子“乐不思蜀”。《羊城晚报》20**年7月5日报道:没钱上网,两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竟去偷东西卖钱。在接受采访时,他们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偷来的东西拿去卖钱再用来上网。记者问他们是否知道未成年人没有大人陪同不能去网吧,他们竟理直气壮地说:“别人都去啊,有的人比我还小呢!”
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并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学生的求知、成长的兴奋点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了世界的博大精深,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同时,青少年也最容易受到网络不健康现象的侵害,互联网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面对遍地开花的网吧,面对网吧内数量众多的小学生,面对由此产生的种种麻烦和困惑,我们不能不正视它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象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里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网络在传播知识和健康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反动的、迷信的甚至se情的东西,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其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可能导致他们道德失范,引发人格分裂。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在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道德发展提供某种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在网络道德发展初期,由于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网络德育,已成为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给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的德育工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问题是未能遵循情感领域的教育规律进行,德育工作形式陈旧,缺乏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德育活动中,共性教育强,个性教育少,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而且学生不管理解与否,只能被动接受,没有各抒己见的机会,压抑了个性发展,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很难使学生作出反应。传统的德育工作材料来源落后,缺少现代信息,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传统的学校德育多局限于课堂上、校园内,基本上是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一张嘴,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因此不能将社会的需要内化成自身修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