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创建“学习型学校”是管理者的责任。学校管理者应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群体学习”的观念,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研究的氛围。学习的主题主要来自老师的学习需要和工作需要,所以要将工作学习化,要将学习工作化。譬如课堂教学的展示、优质课的评比、“课改论坛”的设置、成功的案例的挖掘……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让教师内心充盈着学习、交流的快乐,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提升。我们还应倡导建立共同学习体,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互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种职业,校长必须要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成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应成为新课改的研究者,应成为新课改的组织者,应成为新课改的协调者,应成为现代型学校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校长应有“进则万景晨,退则群物阴”的战略意识,要有“遇山开路,见河搭桥”的实践勇气,去领导教师做出深刻有为的课程变革,赋予学
课程改革呼唤着学校管理文化的重建,标签: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论文,http://www.67jx.com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新课程背景下创建“学习型学校”是管理者的责任。学校管理者应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群体学习”的观念,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习、崇尚研究的氛围。学习的主题主要来自老师的学习需要和工作需要,所以要将工作学习化,要将学习工作化。譬如课堂教学的展示、优质课的评比、“课改论坛”的设置、成功的案例的挖掘……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让教师内心充盈着学习、交流的快乐,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生成提升。我们还应倡导建立共同学习体,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互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一种职业,校长必须要具备这个职业所需要的一切素质。校长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应成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应成为新课改的研究者,应成为新课改的组织者,应成为新课改的协调者,应成为现代型学校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校长应有“进则万景晨,退则群物阴”的战略意识,要有“遇山开路,见河搭桥”的实践勇气,去领导教师做出深刻有为的课程变革,赋予学校更丰富而实在的教育内涵。所以,校长只有不断增强学习力,才能使自己的课程理念带有前瞻性,并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三、关注教师评价,在教师评价制度上体现“自主发展性”。
在我们现行的不少学校管理中,分数被绝对化了,以“分”为本,推崇分数管理。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应试教育背景下的那套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教学的价值取向,使学校教学工作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瓶颈”。
教师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应秉持“评价最关键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为了改进”的评价取向,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误区,不能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应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评价体系。
我们应建立一个适应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只要能为学校教育做出成绩的,都应得到客观的、合理的、公正的评价。在具体操作时,对于年轻教师,在教学常规、教学反思、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参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相对高一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发、示范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要求相对高一些。在评价标准上,应突破教师评价中的单一价值取向,将统一性与区别性评价标准相结合,坚持多把尺子评价教师,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参与体系,从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领导评价、家长评价等五个维度对教师评价。多主体参与教师评价工作,应该是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应处理好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的关系,兼顾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对学生和教材的研究、对教学内容的再开发以及实际驾驭课堂的能力等都应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切忌让教师发展的丰富性、个性化泯灭在抽象的数字中。
课改的新理念提倡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建立教师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要变“一卷定论”、“唯升学率”为教师课改实践的全程评价,应将教师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态度、工作难度、学生情感态度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形式化的考评朝科学化的评价方向完善。尤其要为教师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