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某市直中学选派两名骨干教师c和s参加。下乡前夕,s老师突然接到立即去省里集训的通知,学校决定派另一名骨干教师f替补。但是,f老师却以“时间仓促”、“身体欠佳”等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于是又选派43岁的z老师,z老师以“这种好事我让给年轻老师去”的“高姿态”推辞。无奈之下再分别给教学新秀l和r打电话,她们不约而同地说“自己太年轻,恐怕难以胜任”。这四位老师都是班级管理勤勤恳恳、教学工作任劳任怨的优秀教师,他们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后隐藏着不愿意承担学校临时性工作的秘密。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指派一线教师承担临时性教科研活动或代课、值班任务,是随时都会出现的情况,妥善解决一线教师懒于承担临时性工作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工作的正常运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一线教师不愿承担临时性工作的根源 1. 顾全大局意识淡薄。一线教师以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为主业,视奉献给课堂、奉献给学生为己任,他们担心接受学校临时指派工作会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班级管理效果和教学成绩,认为学校指派的临时性工作是额外负担,因而“两耳不闻(教)室外事,一心只教(教)
教师不愿承担临时性工作,怎么办,标签: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论文,http://www.67jx.com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某市直中学选派两名骨干教师c和s参加。下乡前夕,s老师突然接到立即去省里集训的通知,学校决定派另一名骨干教师f替补。但是,f老师却以“时间仓促”、“身体欠佳”等种种理由婉言谢绝!于是又选派43岁的z老师,z老师以“这种好事我让给年轻老师去”的“高姿态”推辞。无奈之下再分别给教学新秀l和r打电话,她们不约而同地说“自己太年轻,恐怕难以胜任”。这四位老师都是班级管理勤勤恳恳、教学工作任劳任怨的优秀教师,他们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后隐藏着不愿意承担学校临时性工作的秘密。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指派一线教师承担临时性教科研活动或代课、值班任务,是随时都会出现的情况,妥善解决一线教师懒于承担临时性工作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工作的正常运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一线教师不愿承担临时性工作的根源
1. 顾全大局意识淡薄。一线教师以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为主业,视奉献给课堂、奉献给学生为己任,他们担心接受学校临时指派工作会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班级管理效果和教学成绩,认为学校指派的临时性工作是额外负担,因而“两耳不闻(教)室外事,一心只教(教)室内书”。
2. 没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承担公开课、观摩课需要有较高的授课水平;主持课题研究或教研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和组织能力。面对高标准的挑战,他们望而生畏,顾虑重重,没有自信,怕自己做不好,怕别人说三道四,权衡利弊之后,觉得袖手旁观更“精明”。
3. 反复指派形成心理倦怠。由于临时性工作琐碎繁杂,大多指派特定的一小部分教师承担,一般是义务性的。这样一来反复承担临时性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虽然在领导看来是“委以重任”,但他们却有“鞭打快驴”的感觉,对指派临时性工作产生心理倦怠。
例如: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是一件公认的好事,但由于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像企业技术培训一样有立竿见影的收获,并且路途辛苦,食宿条件不尽人意,还需要自己掏腰包弥补旅差补助的不足,返校后既要承担对本校教师的再培训任务,还要给自己离开的教学班学生查漏补缺,所以许多一线教师敬而远之。特别是已经建立家庭的女教师,因为有繁重的家务负担,更不情愿离开自己的家。
4. 学校管理手段软弱。一线教师懒于承担临时性工作是一种传染病,其传染源是个别敬业意识薄弱的教师。如果学校领导不敢碰硬,任其发展,则其他教师由不满,继而接纳,最后效仿,看似学校上下一团和气,实则死水一潭,工作难以开展。当领导把临时性工作指派到教师头上的时候,只要有推诿的余地,就千方百计地避开。
二、解决一线教师不愿承担临时性工作的策略
1. 把承担临时性工作纳入一线教师的岗位职责,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校在教师管理工作中,不仅要树立班级管理和教学成绩过得硬的典型人物,还要树立与学校保持一致,配合学校做好临时性工作的典型人物。通过其示范效应,使配合学校工作的理念形象化,把教师的个体行为,规范到学校的工作需要上来。
在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临时性工作的重视程度,视临时性工作为教书育人的基础工程,进而把承担临时性工作纳入一线教师的岗位职责,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奖惩内容,制定考核细则,抓好落实,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其次,帮助典型人物摆脱从众心理的束缚,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奖励制度,让典型人物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以保障其工作热情长盛不衰,引领持不同意见者重新审视自我利益,趋利避害,认同典型人物,进而学习典型人物,关心和尝试着完成学校的临时性工作。
最后,要具体分析临时性工作的指派难度,对于难度大的重奖,难度小的奖励有所体现即可;在人们没有足够认识的阶段大胆地奖,在人们争先恐后承担的阶段慎重地奖。充分发挥制度的调解作用,让“死”制度“活”起来。
2. 大胆启用新秀,全面提高一线教师的全员素质。
由于完成临时性工作的奖励制度针对的是一部分教师,指派工作如果禁锢在固定的人群,既有失公平,也不利于促进教师团队整体能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宏观调控,使参与临时性工作的人群流动起来,形成动态管理机制,避免少数教师“反复奉献”,多数教师“挨不上号”的恶性循环,调动全员教师的积极性,使全体一线教师都有受奖励的机会,形成人人争做学校临时性工作的良好局面。
例如,参加上级组织的某些教学技能比赛,是考察教师综合素质或某一方面强项的临时性工作,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如果突然指派,难免会暴露教师的工作短板,使其产生畏难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