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太阳日(24时) 速度 角速度 15°/小时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创设情境、导入意义:
高一地理必修上册(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标签:地理说课稿模板,地理说课视频,http://www.67jx.com太阳日(24时)
速度
角速度
15°/小时
线速度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⑴创设情境、导入意义:
…情境组Ⅰ…
①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养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②多数宾馆的大厅都挂着一些时钟,每个时钟显示不同的时刻。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首次使用远程大炮,射程达100多公里,而每次发射后炮弹总是向右偏离目标1公里多。
④初中地理是这样描述地球的形状的: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以上事例,各表示地球自转哪方面的地理意义?分别与地球自转及其特点有何关系?
⑵自主学习、协作对话:
…问题组Ⅰ…
①如果地球不自转、或不公转、或不自转也不公转、或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相同,昼夜更替的情况各将怎样?
②同经度的地方、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有何差异?
③南北半球和赤道,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是如何偏向的?
④如何证明地球不是正球体?
⑶代表发言、及时反馈: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后,由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利用电脑演示、引导学生想象昼夜之分与昼夜更替及其形成。
▲结合惯性定律,图示说明南北半球和赤道地转偏向的情况(再次教学生运用另一“北右南左”法则);再举出大量有关的事例,并用自制电脑动画演示地转偏向的成因。
▲播放动画,说明地球形状变扁的原因。
⑷意义建构、引申提高:
…问题组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