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3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2000年以后,由于增资扩股工作的进展,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支农力度也随之加大。截至20**年11月未,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7358.12亿元,比1996年增长近3.5倍。至20**年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增至8615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例从20**年初的81%上升到86%。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业贷款8180亿元,其中试点8省市发放农业贷款3183亿元,占全国总额的38.9%。至20**年年末,全国有32225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机构总数的94.8%,有18553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占机构总数的54.6%。20**年当年,全国有6217万农户获得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4%,占全部农户数的28%。在试点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积极引导下,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积极改善服务,因地制宜地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工作中,涌现
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标签:领导讲话稿,行政公文写作范文,http://www.67jx.com2.3支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增加。
2000年以后,由于增资扩股工作的进展,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有了明显增强,支农力度也随之加大。截至20**年11月未,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7358.12亿元,比1996年增长近3.5倍。至20**年6月末,农业贷款余额增至8615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例从20**年初的81%上升到86%。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农村信用社共发放农业贷款8180亿元,其中试点8省市发放农业贷款3183亿元,占全国总额的38.9%。
至20**年年末,全国有32225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机构总数的94.8%,有18553家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占机构总数的54.6%。20**年当年,全国有6217万农户获得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占有贷款需求且符合贷款条件农户数的64%,占全部农户数的28%。在试点地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在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行的积极引导下,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积极改善服务,因地制宜地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工作中,涌现出了江西省婺源县、江苏省姜堰市、浙江省东阳县、重庆市云阳县等一大批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的先进单位,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2.4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
管理体制方面,除重庆、江苏改革前已有联社外,贵州省联社已于去年底组建完成,其他5个省的省联社筹建申请已批复,并在陆续挂牌成立。产权制度方面,目前已有6家银行类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正在筹备,预计上半年还将有30家批准筹备.现在已有38家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批准开业,39家批准筹备,预计上半年还将有187家筹备。
www.67jx.com 3.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阻力
总体看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支农信贷服务工作得到加强。这些可喜的成绩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改革还面临许多困难,进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在于农村信用社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3.1产权制度不科学,产权约束薄弱。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但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究竟谁是所有者不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出了问题究竟由谁来承担经营管理的责任不明确,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经营管理改善以及相应扶持政策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其经营过程也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相当多的经营者把农村信用社看作自己的企业,随意经营,甚至假公济私。即使有一些外部管理者的监督,也由于农村信用社缺乏内在机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些管理者甚至与经营者“合谋”损害农村信用社的利益。
3.2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上有“缺位”、“越位”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多由国家金融机构管理。然而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极为分散,国家金融机构人力、手段都有限,难以真正管理好。实际上,多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落在社主任、联社经营班子的身上。很明显,这些人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又是经营者,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体制上的管理者农行、央行却成了观众,真正的管理者“缺位”,经营者却“越位”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多年来不断出现的农村信用社贪污、挪用等腐败现象,不完善的管理体制难辞其咎。
3.3内控意识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
信贷内部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沉没成本”,如设置相应工作人员等。为降低经营成本,部分农村信用社不去建立规范的内控制度,而选择对下级“一把手”实行信贷控制。这种“人对人”的内控模式,导致许多坏账、呆账。因此,内控观念的转变是建立合理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尚未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审机构,内部稽核、监察力量配备不足。有些农村信用社虽然设立了稽核部门,但内控制度并不健全:稽核部门对会计、信贷等基层工作人员监督较多,而对联社、信用社领导干部制约很少;对具体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处理较多,而对领导干部违规或管理决策失误追究责任极少。这样,就使一些领导将自己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很容易出现一些违规违法问题,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3.4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沉重。
目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较重,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的转换,影响着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作用的发挥,因此,通过政策扶持,消化解决历史包袱,是农村信用社改革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