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
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标签:中学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http://www.67jx.com空气教学设计案例2
一、教学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谢红梅
学 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