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师:用你们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 生2:是的,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其实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高越危险 师:对于导电性,干的木棒和潮湿的木棒有什么区别啊? 生:潮湿的木棒电阻更小,在相同的电压下导电性要比干的好,电流更大。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安全用电,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比如:为什么在浴室不能使用电吹风了吗? 生:如果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
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案,标签: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http://www.67jx.com学生开始计算,教师巡视,并投影个别学生的计算结果。
师:用你们的计算结果,对照上表的数据以及作用特征。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当双手干燥时,所接的电压36V已经是最大的电压了,因为此时的电流已经是7.2mA了,已经快不能摆脱电极了,若电压再升高,则电流就会更大,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36V已经是最大电压了。
生2:是的,倘若此时双手是潮湿的,那人体流过的电流将更大,此时的36V电压并非是绝对安全的电压了。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其实根据欧姆定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阻值不变的电阻而言,电压越高,流过的电流就会越大;对于电压不变的电阻而言,阻值越小,电流也就越大;电流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危险。
板书:电压越高越危险
师:对于导电性,干的木棒和潮湿的木棒有什么区别啊?
生:潮湿的木棒电阻更小,在相同的电压下导电性要比干的好,电流更大。
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安全用电,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比如:为什么在浴室不能使用电吹风了吗?
生:如果用湿手插拔插销、开关电灯等,极易使水流入插销和开关内,使人体和电源相连,造成危险,所以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浴室太潮湿了,水分多,电吹风易进水漏电。即容易使电器产生大电流,对人体产生危害。
生:还有就是:洗完澡后皮肤的电阻变小,若发生触电事故,极其危险,另外,由于室内水气较大,易被电吹风吸入筒内使机件短路而发生危险。故此,不应在浴室内使用电吹风。
师:你们的分析很正确。
师:所以平时就要注意用电安全了,但是还有一个和水有关的问题:为什么下雨天不可以站在大树下呢?这跟在浴室的情形有关系吗?
生1:哦,有些关系的,都会有电
生2:不同,下雨天不可以站在大树下是因为有雷电。
师:不错。原来是跟雷电有关系,那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资料。
投影以下的资料,全体学生阅读资料,思考问题。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与避雷针的发明
莱顿瓶放电时能够击死小鸟、老鼠等小动物,雷电时可以击死人、畜等。所以,有人推测放电电火花与天空中的闪电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对此作了深入的研究。在1749年11月7日的笔记中,他记下了放电与闪电的一致:"1.发光;2.光的颜色;3.弯曲的方向;4.快速运动;5.被金属传导;6.在爆发时发出霹雳声或噪声;7.在水中或冰里存在;8.劈裂所通过的物体;9.杀死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易燃物着火;12.含硫磺气味。"摩擦产生的电与雷电竟然有这么多的特性是相同的!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实验,即制作一根长20英尺~30英尺顶端削尖的铁竿,把云中的电引下来。他认为,这项实验如能成功,那么采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给人类用于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但是,这个想法没有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支持。后来,富兰克林想,铁竿的高度总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铁竿伸入到云层中去呢?他想起了儿童时代玩过的风筝,于是,他用杉木搭成一个十字架,蒙上一块丝绸手帕,做成了一个风筝。它能够经受风吹雨打而不撕裂,他还在风筝上加了一根1英尺长的尖细的金属丝。在系风筝的粗麻线靠近手的一端,加上了一条丝带(非导体),接头处系上一把钥匙。1752年6月的一个雷雨天,他和儿子一起把这个负有特殊使命的风筝放了出去。麻线被雨淋湿后,纤维挺立起来。当他用手指节靠近钥匙时,打出了电火花,手感到发麻。而后,他又用这把钥匙为莱顿瓶充了电。发现雷电与摩擦电具有相同的性质。这项实验破除了雷电是"上帝之火"的神话。一系列的实验表明,大多数云层带的是负电,所以雷击时"绝大多数是大地的电穿进云层,而不是云层的电落向大地"。到处都在重复雷电实验,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利赫曼(1711~1753)在得知富兰克林的实验后也决。已投入征服雷电的研究,他不放过每一次暴风雨,1753年7月26日,他在彼得堡科学院会议上听见一声巨雷后连忙赶回家去,因未检查接地设备是否有效,而献出了生命。他的牺牲提醒电学家:人们不能再这样死去。
风筝实验的直接结果是避雷针的出现。早在1749年和1750年,富兰克林就提出过避雷针的设想,认为尖导体既能释放或吸收物体上的电,也能释放或吸收云层中的电。他建议将上端尖锐的防锈铁杆装在房屋高处直通地里,或装在船的桅杆顶再抛入水中,"在云层将要产生电击的千钧一发之际,静悄悄地把电从云中吸走,因而使我们免受最突然、最骇人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