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吗? 学生全体:读过。 教师:还记得吗? 学生全体:记得。 教师:那我们就来复习。 师生一起背诵《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背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让他(她)把这首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把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教师:有个字默写错了,谁上来把它纠正。 学生大部分:“绦”字。一位学生上讲台前纠正黑板上的“绦”字。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为什么喜欢,好吗? 学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新颖,富有创造性。 学生2:“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征,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学生3:“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绿的柳丝和刚吐芽的柳叶比作珍贵的“碧玉”,可见作者对柳树在春天里的形象的喜爱。 学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诗歌运用了
(春望)教案2,标签: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七年级下语文教案,http://www.67jx.com[课堂实录]
教师:同学们读过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吗?
学生全体:读过。
教师:还记得吗?
学生全体:记得。
教师:那我们就来复习。
师生一起背诵《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师:背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让他(她)把这首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学生推荐一位学生把诗歌默写在黑板上。
教师:有个字默写错了,谁上来把它纠正。
学生大部分:“绦”字。一位学生上讲台前纠正黑板上的“绦”字。
教师: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
学生:喜欢。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为什么喜欢,好吗?
学生1:“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十分新颖,富有创造性。
学生2:“万条垂下绿丝绦”,写出了柳树在春天里的特征,歌颂了春天的美好。
学生3:“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绿的柳丝和刚吐芽的柳叶比作珍贵的“碧玉”,可见作者对柳树在春天里的形象的喜爱。
学生4:“不知细叶谁裁出”,诗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裁”用得既新奇又贴切,对我们写作有借鉴作用。
教师:同学们对以前老师讲的都记得很清楚。不过,我觉得同学们都学得不够到位,你们认为呢?
学生沉默。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二月春风”为什么可以比作“剪刀”,而不是“菜刀”“柴刀”或者“手术刀”之类呢?
学生5:柳枝吐绿时节,气温乍暖还寒,细长尖尖的柳叶很像剪刀的样子,所以比作“剪刀”。
学生6:因为春天到了,燕子飞来,而燕子的尾巴就似剪刀。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诗歌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考虑。
学生思考片刻,有人举手。
学生7:因为上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里有一个“裁”,裁剪当然只能用剪刀。
教师:对!可见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不光要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我们还应该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请哪位同学就本诗歌从语言文字上来提出一个经过认真思考后的问题。
学生8:老师,为什么作者讲细长尖尖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有同学已经初步摸索到阅读文学作品的门道了。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上面那位同学的问题。
学生9:因为诗歌的上一句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作者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
教师:但问题是作者为何把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比作是丝织物“绦”,而不是别的纺织品呢?
学生10:因为在古代丝绸是珍贵的物品,我想作者这样比喻,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教师:只是诗人对长长柳丝和细细尖尖的柳叶美的发现和惊叹?
学生又陷入沉思。几分钟后……
学生11:作者还对春天进行了赞美。
学生10:也是诗人对大自然美的发现和惊叹。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这一句,作者将柳树比作“碧玉”,碧玉也是珍贵美好的东西。
教师:回答得好!那么,“碧”是什么颜色?
学生全体:绿色。
教师:所以还请同学们注意诗歌的题目《咏柳》,应该是什么时候的柳树。
学生全体:是春天的柳树。
教师:光是春天吗?我们都知道春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春、仲春和暮春。
学生全体:诗歌写的是初春的柳树。
教师:对了,是初春的柳树。柳树春晓,繁而不茂,精致细小,诗人发现了这一点,觉得大自然了不起,太美了,所以作者觉得大自然不会仅仅这样无意,一定是有非凡的具有像人一样的灵性,应该是有意裁剪,精心装点而成,是它精心织成的丝绦,只有织物才能裁剪。但柳条和柳叶不是“丝绦”,却偏偏说是。为什么这一首会特别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