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67教学网 http://www.67jx.com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67教学网教育文章优秀教案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教案平行教案3» 正文

平行教案3

[11-13 00:48:52]   来源:http://www.67jx.com  七年级数学教案   阅读:8137

概要: 推论的实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练习:作图并填空. (1)作∠BAC=90°. (2)在∠BAC的一边AC上,依次截取AE=1厘米,EF=2厘米. (3)过E作EP∥AB,过F作FG∥AB. 由作图填空. 因为EP∥______,FG∥______,(作图) 所以______∥______.( )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的概念和画法,平行公理和它的推论. (2)学习了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练习设计 见书p.70,第1,2,3,4题. 以下习题供参考选用. 1.如图2-42,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作对边的平行线AE,BF,CG,作出后再观察这三条边的平行线是否相交. 2.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过直线l外一点有直线与l平行; (3)直线l平行

平行教案3,标签: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http://www.67jx.com
    推论的实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
    练习:作图并填空.
    (1)作∠BAC=90°.
    (2)在∠BAC的一边AC上,依次截取AE=1厘米,EF=2厘米.
    (3)过E作EP∥AB,过F作FG∥AB.
    由作图填空.
    因为EP∥______,FG∥______,(作图)
    所以______∥______.(    )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具体内容和思维方法?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
    (1)本节课学习了平行的概念和画法,平行公理和它的推论.
    (2)学习了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六、练习设计
    见书p.70,第1,2,3,4题.
    以下习题供参考选用.
    1.如图2-42,过△ABC的三个顶点A,B,C作对边的平行线AE,BF,CG,作出后再观察这三条边的平行线是否相交.
    2.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过直线l外一点有直线与l平行;
    (3)直线l平行于l1,则直线l1平行于直线l;
    (4)如果三条直线a,b,c中a∥b,a∥c,则b与c的关系不能确定.
    3.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在它两腰分别找出中点M,N,连结MN,观察MN与两底的位置关系.
    4.任意画三角形ABC,找出AB,BC,AC三边的中点E,F,G,连结EF,FG,EG,观察它们与各边的关系.
    板书设计
    §4.5平行
    (一)知识回顾      (三)例题解析       (五)课堂小结
    例1、例2
    (二)观察发现       (四)课堂练习        练习设计
    教学后记
    1.本教案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在课前一定要提醒学生带齐三角板和直尺,否则无法作图.
    3.本课时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因为作平行线是目前第一册内容中最难的作图,主要是学生的两手都要拿几何工具,并要求左右手紧密配合.对于一些协调性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要将工具的拿法讲清楚.
    4.作业中出现了作出梯形和三角形的中位线的题目,目的是将典型图形及早让学生见到,只要求观察出结论,而不要求去证明.
    5.关于反证法的思想介绍给学生的内容较少.我们应从思维的角度提示,即要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太困难或不可能,那么可换一种思维的方式,即证明它的反面不成立.因此在对平行公理推论的说明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非此即彼,相交的情况不可能,只能是平行的,这部分内容绝大多数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它的突破口应是:两条直线只有两种位置关系,不是这种就是那种.这样讲,学生就会较容易地接受反证法的思想.

上一页  [1] [2] 


Tag:七年级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教案 - 数学教案 - 七年级数学教案

更多《平行教案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