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建议(一)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1 .放宽要求。教师对习作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立即写卜,即倡导“随意习作”。①结合课文内容来写,如低年级续编故事结尾;要注重从课文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仿写、续写。②结合节日来写,如中年级写一个纪念日:③结合活动来写,如六年级的习作。三年级、四年级的“笔下生花”与“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等活动密切结合,创设习作的情境,增强习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www.67jx.com2 .及时肯定。只要学生的作文写真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人加表扬,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习作评价的好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3 .尊重异议。对同一种现象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理解,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67jx.com教学建议
(一)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
1 .放宽要求。
教师对习作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字数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话就可立即写卜,即倡导“随意习作”。①结合课文内容来写,如低年级续编故事结尾;要注重从课文中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热情,引导学生仿写、续写。②结合节日来写,如中年级写一个纪念日:③结合活动来写,如六年级的习作。三年级、四年级的“笔下生花”与“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等活动密切结合,创设习作的情境,增强习作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www.67jx.com2 .及时肯定。
只要学生的作文写真话抒真情,表达出自己真实想法的,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师都要人加表扬,及时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发挥创造性,积极探索习作评价的好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3 .尊重异议。
对同一种现象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他们的理解,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应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哪怕他们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也要注意保护他们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
(二)激发个性表达的欲望
习作要注重激发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对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 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对学生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不加限制,顺乎自然,让学生写白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儿童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学生当然会乐于去写。
1 .游戏激趣
例如:进行折纸比赛,再把过程写下来;进行一项游戏,再介绍游戏规则,等等。
2 .实验激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因此,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堂小实验,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索材,激发写作兴趣,又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让学生把实验过程写下来。这样学生感受深刻,自然就乐于表达了。3 .课外活动激趣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但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能激发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要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
(三)鼓励反映个性的习作
《语文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要使习作有个性,有创意,就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因为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样,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强,创新能力随之也增强。
1 .写出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但学生却往往写出许多雷同的作文来,要克服这种现象,可从语言激励,佳作引导,感悟生活,形成习惯等方面入手,即教师要用语言鼓励学生人胆写,实话实说。在开始阶段,由教师选择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并做简要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习惯,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2 .保护个性化的心灵语言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小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
教师应当认识到,由于学生间的差异,面对同一经历会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体验。阅读教学是这样,习作同样如此。体验是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习作不要求统一的文体,不要求统一的认识。教师的体验只是不同体验中的一种,教师的好恶不能作为“标准答案”,不要把白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教师只是习作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