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阅读教材设计与教学建议1 .淡化段落的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第一,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第二,实现对课文理解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供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式化的操作所牵制,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2 .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白己的阅读感受复述课文既是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首先,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要求复述,而是指具有
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标签: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http://www.67jx.com一、阅读教材设计与教学建议
1 .淡化段落的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第一,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
第二,实现对课文理解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
第三,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供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把原来侧重了解段与段的关系、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程序简化,不再被这样程式化的操作所牵制,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阅读文本。
2 .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白己的阅读感受
复述课文既是对课文理解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为学生相互交流提供了素材和机会。
首先,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要求复述,而是指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
其次,对于这样的课文,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作品中的形象。另外,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等发表石法、观点,并相互交流。
最后,强调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经过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具备了阅读的基础,在第二学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阅读动力和阅读量是关键。根据这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学生喜欢具有生动的形象、故示性较强的作品。
3 .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略读的能力。
在默读中要积极思考。一方面,能够提出问题一般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发现问题、敢敢于质疑是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的动力。
略读教学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在长期以来重视朗读和默读教学的基础上,把不求甚解、了解文章大意的略读作为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在加强阅读的广度,即扩大阅读范围,增加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
增加学习略读的要求以及对这方面的整体安排和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时代性,主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以儿何级数在快速增长,不仅信息量在快速增长,而且信息的变化幅度和速度也在加快,这对于现代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能够迅速地搜集、选择信息,对信息做出判断并进行处理。这样的变化和要求必然体现在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并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体现在各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几个问题:
1 .新教材的阅读量是不是太大了
《课标》对各学年段分别提出了阅读不少于5 万字、40 万字、100 万字、260 万字的目标。《课标》实验教材的阅读量远远大于以往的教材。
判断阅读量是否太人,要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从必要性方面来说,阅读对一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人不阅读,也可以听话、说话,但是那种“学习”,难以超越白己的生活范围。阅读却能把人带入到广阔的社会和自然的空间,才能使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使人了解古往今来;人们通过阅读,不但获得信息,而且在情感上、思想观念上、意志品质上得到熏陶;阅读对开启人智力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从阅读的重要性来看,我们的学生不是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有人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是欧美孩子的1 / 8 。文本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其他交流方式不可替代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大,不少人变得浮躁,不能沉下心来读文本,沉湎于读图、看多媒体,因此更有必要强调加强阅读。
有人问:能否补充与单元土题一致的课文?回答是肯定的。不但肯定,而且鼓励提倡教师学生参与到优秀教材的建设中来。但有两个原则,一是文质兼美,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协调,确实是教材的补充;二是出于师生的自愿,不能增加师生的负担。
2 .整体把握课文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了。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可以使我们了解一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掌握其结构;可以提高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是以往的教学,陷入了为分段而分段、为概括段意而概括段意的盲区,或者说抛掷开分段、概括段意的本来目的,单纯地追求考试的“标准答案”。具体表现是:①不对课文做整体把握,孤立地拆析课文。②无论什么文章,无论是否需要,都要从头至尾地分析。③一篇文章如何分段,段意如何概括,都以教参上的“答案”为准,不允许有不同看法,也不允许有不同的说法。④人为规定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分段不能画表格,不能用大括弧表示。段意必须用陈述句概括,不能用反问句、感叹句,更不能用短语、词语……这些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束缚了创新精神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